一旦开始玩,就停不下来了

我又废掉了一个假期

放假的时候,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:

睡懒觉起床,玩一会手机,看一会电影,打一会游戏。

心里想着:“等玩一下就去学习,就去干活。”

但是,一旦开始玩,就停不下来了。

我能明显感觉到大脑在抗拒:

  • “再玩一会吧”
  • “明天再学习吧”
  • “反正今天也学不了多少了”

然后一天就这么过去了。

晚上躺在床上,后悔、自责、焦虑。

第二天起床,又是同样的循环。

大脑的惯性

后来我发现,这是大脑的惯性

一旦让大脑进入了”低负荷模式”,它就不想切换了。

玩手机、看电影、打游戏,这些事情给大脑即时的奖励——每一条信息、每一个画面、每一次操作,都有即时反馈。

但学习、工作这些事情,奖励是延迟的——今天背的单词明天就忘,写了半天代码还在报错,看了一章书还是不懂。

大脑更喜欢即时奖励。

而且,从低负荷切换到高负荷,需要巨大的能量。就像让一辆停着的车启动,需要很大的推力。

假期综合症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放假的时候,大脑一直处于”低负荷模式”好几天,已经形成了新的惯性。一想到要上班(切换到”高负荷模式”),大脑就开始抗拒。

不是不想上班,是大脑已经适应了低负荷模式,不想切换了

第一件事很重要

意识到这个问题后,我开始观察自己。

起床后的第一件事,决定了后续的惯性。

如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刷手机、看视频,大脑就会进入”低负荷模式”。

然后一整天都很难切换到”高负荷模式”。

但如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需要专注的事情(学习、工作、甚至只是认真做早餐),大脑就会进入”高负荷模式”。

然后一整天都会顺很多。

第一件事,就像是给大脑设定了一个”默认模式”。

顺序也很重要

从高负荷切换到低负荷,比从低负荷切换到高负荷,容易太多了。

有几次,我早上起床就开始做需要专注的事情,完成了今天的任务,然后再去放松。

这时候放松得特别爽。

没有负罪感,没有焦虑感,是真正的放松。

而且,从高负荷切换到低负荷,几乎不需要成本。大脑很乐意这样切换,就像下坡一样,不费力。

但反过来呢?

如果早上起床就开始放松,想着”等一会再开始”——

根本切换不过去。

即使勉强开始了,心里还惦记着刚才在做的事,觉得专注是在”剥夺”快乐,专注变成了一种”惩罚”。

同样的事情,顺序不同,感受完全不同。

先专注再放松:专注是任务,放松是奖励。

先放松再专注:专注是惩罚,放松是被剥夺的权利。


一旦开始放松,就停不下来了。

第一件事,决定了后续的惯性。